x
    医疗动态
    您当前位置 :首页 :医疗动态

上门医疗的未来在哪儿?仍需整个行业的助攻

时间:2016-01-12 14:42:52 来源: 浏览:5029次

    近日,一篇《Uber模式的上门医疗为什么注定会失败?》在各大科技网站媒体传播转载。作者杰伊·帕金森是一名医生,同时也是医疗领域的连续创业者,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为什么上门医疗注定会失败。

    在文章中,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上门医疗不会成功。一,对医生来说,相对于医院接诊,上门接诊能做的事情狠有限。“我每天50-60%的时间都花费在购买医疗用品和路途中,接诊的时间很少。”二,医生上门服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,因为它大大降低了保健的效率。三,上门医疗无法规模化,对医疗系统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。只能以一种昂贵的形式存在,服务于高消费的人群。

    现如今,在“互联网+”的热潮下,中国传统的各行各业都在借助互联网、移动客户端寻求新的发展机遇。去年10月,阿里健康宣布与滴滴出行、名医主刀合作,发起“滴滴医生”公益活动,推出“一键呼叫医生,随车上门咨询”的免费服务,开创了我国上门医疗的先例。

    但以缓解就医压力、方便人们问诊的“上门医疗”是否能受到民众的信任?是否能真的缓解就医压力?到底是给人们带来方便,还是使得医疗行业更加混乱?

    就医模式与时俱进

    曾几何时,医生上门出诊是少数有钱人的“专利”,是一种相对“奢侈”的医疗服务,普通人只能“望而兴叹”。然而,一向标榜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互联网,在随着服务领域不断扩大、业务的深度挖掘,通过合作、合资等方式,让上门医疗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。

    有业内人士表示,互联网将会对医疗服务的理念、模式、技术、方法产生重大影响。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,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改革,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卫生信息化建设有机融合整体推进,是医改顶层设计高度关注的问题。

    而上门医疗的出现以及推广正是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。上门医疗的运作,将对民众的生活产生极大地影响。

   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,医疗服务相对匮乏,看病难的问题一直亟待解决。特别是近几年,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,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。全国老龄委预测,到2035年,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28.7%。失能化、空巢化、少子化等因素加剧了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、人工护理的需求。

    “对于行动不便或者公务繁忙的患者而言,上门医疗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就医渠道。患者不仅可以得到全面的服务,而且通过医生与患者近距离的接触,有助于改善一下医患关系。”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李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    另外,据艾瑞咨询数据分析显示,2009年中国在线医疗行业市场规模为1.6亿元,2014年为108.8亿元,2015年预计将超170亿元,呈指数增长态势。互联网医疗产业被视为互联网行业“一块大蛋糕”,目前国内移动医疗行业正在火热迸发掘金战。据测算,其产业规模到2017年更将增至365亿元。

    从2014年的“春江水暖”,到2015年成为投资界的“香饽饽”,互联网医疗已引发包括诸多上市公司在内的各路资本的共鸣,成为健康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大热点。

    中国心血管权威专家胡大一表示,目前,医生资源多数被“拴”在大医院,医疗资源高度垄断,患者很难找到医生,医生的多点执业也很难落实。“送医上门”活动能够解放医生资源,还方便患者找到专家就诊。

    从民生需求到市场规模,上门医疗理应在企业的造势下受到大力追捧,然而从线上线下齐头并进,到产业规模化,我国上门医疗一路走来并不顺畅。

    打乱医疗机构运行规则?

    类似“滴滴医生”这种“医生上门”的新商业模式能否持久、壮大仍存疑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认为,“互联网+”医疗,对改善就诊流程、体验能有一定作用,但更多的是要通过线下得到服务。

    随着国家推行分级诊疗,医生也希望通过互联网得到经过筛选的有学术研究质量的病人群体。但是,一些专家担心,在医生抽出时间上门服务后,原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会变得更加紧张。

    “电商在布局医疗市场时,诸多问题不容忽视。”李翔认为,就我国国情而言,医生与患者的比例是严重失调的。一旦建立互联网医疗O2O模式,原本一小时可以问诊多名患者的工作强度,变成两三个小时只能看一名患者,这中间还不算上行程的耽搁,将是医疗资源的浪费。

    另外,我国医疗资源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的状况,从现有医疗资源中抽出部分人手作为“上门医生”,实有难处。医疗效率本身就存在不均衡性。从效率配置来说,公立医院是满的,民营医院很多时候并不满;大医院满,社区医院不满。“上门医疗”会否影响到整个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效率,这个问题现在很难得出结论。

    再则就是送医生“上门”运输工具的匹配程度因地区而已。李翔表示,在北京、上海等人流量较大的城市,出租车资源并不富余,虽说有快车、专车等加盟,相对缓解了人们的出行矛盾。但是,就此分流出部分用车资源,将对人们的出行有一定的影响。此外,堵车、限号等交通障碍也会给“上门医疗”的效率大打折扣。

    就拿“滴滴医生”公益活动来说,有数据统计,两天内北京、上海、南京和杭州四座城市共计2000多人次呼叫医生,最终上门提供问诊服务的有40多单。实际需求与上门医疗服务的巨大落差,主要源于几种情况:用户与医生的距离超出活动的覆盖范围;用户需要的医生此次活动没有对应的科室;医生在路上需要一段时间,问诊时间也较长,一天下来能完成的单量有限。

    同时,我国卫生部门对于上门行医一般持否定态度,相关部门对于上门行医有规定如下:除非急救、义诊等情况,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。这无疑是当下推行“送医上门”要命的一道拦路虎。

    另外,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医生上门,比如急救型。有专家表示,急救的可以呼叫120解决,部分需要上门医疗的群体如老年人、残疾人、慢性病人等,一般不急于就诊,可以用预约替代等问题,未来上门医疗还需要从医疗、医药、保险三块来进行展开,需融入更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和更多操作细则、流程设计。

    加重医患关系?

    上门医疗作为互联网医疗的分支尽管被视作一个“金矿”,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可以方便医患建立联络,结合线下的就诊,后期跟踪随访,还可以采用可穿戴设备、工具缩短医患距离。但是,想要彻底解决当前的“以药养医”、“看病难”并非易事,而且消费者能否接受新型医疗模式,也具有不确定性。

    医患纠纷一向是很棘手的问题,更多网络背后的消费者关注的是,一旦出了医患问题,谁来负责的问题。

    专家认为,我国的医疗信息系统相对不够完善,电子病历、保险支付方、药店等方面的信息关联程度较低的问题,在短期内或许还将增加上门服务的医疗纠纷风险。

    李翔则表示,就目前而言,上门医疗是医生和患者进行对接,没有了医院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权威就医场所的支撑下,患者在心理上似乎就少了一种保障。虽说与医疗机构会有协议,但是责任细则尚不能完全明朗化。

    再则,李翔强调,“专家意味着权威”的观念已是深入人心,就医院而言,每天有限的专家号成了黄牛党角逐的战地,让稀缺的专家再上门问诊并不容易。

    不可否认,上门医疗有很大的发展潜力,也是今后互联网医疗发展板块中的一大趋势。但是,李翔补充道:“如何建立消费者信心,让线下医疗服务机制更完善,将是上门医疗需要不断突破的问题。”

    “盘活现有医疗资源”的这一新诊疗模式,能否颠覆目前在大医院“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”的困局,还有很长路要走,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不可否认,上门医疗的发展模式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,上门的医生可以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,再据此作出下一步的就医安排,这其实是一种诊疗的理念。但是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一“推手”,帮助病人进行科学就医、合理就医和诊疗的手段,同时避免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,推动医改进行仍需整个行业的助攻。




  资讯动态